次閱讀
頭戴高頂氈帽,叼著雪茄煙,身穿帶穗皮質長褲和牛仔夾克,脖子上圍著印花帶穗方巾,腳蹬皮靴馬刺是牛仔們的經典造型。
牛仔文化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,它包括牛仔精神、牛仔音樂、牛仔舞、牛仔服飾等。
所謂的“牛仔”早已成了一種流行的時尚,甚至已成為一種固定下來的習慣,穿著緊身亦或寬松的牛仔褲,包著名牌頭巾或運動帽,典藏版的球鞋,當然還有帶數位攝影的手機與耳機,加上一堆亮閃閃的金屬飾物,踩著那種有點搖晃的步伐。
“牛仔產業”,許多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,但事實上則是幾乎全球絕大多數的人,都早已生活在這個產業所建造出來的文化氛圍中。就以臺灣為例吧。只要我們隨便打開電視,那些賣手機、球鞋、牛仔褲,以及飲料等商品的廣告,總是一群年輕人頭戴棒球帽、或者包著大頭巾,身穿寬松的服飾,甚或披一件帶有頭罩的夾克,腳踩著球鞋,在那里舞動、奔跑,或做著其他動作。這就是“牛仔風格”。
除了電視廣告及綜藝頻道上可以看到的典型的“牛仔風格”外,如果我們走上街頭,在一些時髦青少年,甚或年輕新中產階級集中的地方,那種“牛仔風格”更是普遍。有些青年新貴,頭戴牛仔帽,掛著一幅帥酷的無線手機裝置
而“牛仔風格”當然不是憑空跑出來的。一種風格的形成,主要是透過商品,以及該商品所創造出來的行為及文化代碼。因此,風格自然也是產業。那么,所謂的“牛仔產業”,它的產業規模究竟有多大呢?說出來可能會嚇死人,因為據專家的正式估計,全美的任意消費行為里,與“牛仔產業”有關的大概就占了四分之一,舉凡服裝、鞋類、服飾佩件運動器材、電視、雜志、電影、廣告、手機、軟性及烈性飲料,連鎖速食、唱片、模特兒業、化妝品藝術產業金融業、球類活動業等和生活有關的經濟活動,都被它所滲透,甚至連一些非正統性的名牌,也都無法抵擋“牛仔風格”所造成的消費穿透力,而向它靠近。